舊廟的創建與發展

舊廟的創建與發展
(一)緣起
        明崇禎17年(1644)滿清入主中原,代明稱帝,天下大亂;明永曆15年(1661),延平郡王鄭成功由金門率軍從料羅灣出發,經澎湖至鹿耳門登陸,驅逐荷人,佔據臺灣,做為反清復明的基地,忠貞軍民無不追隨來臺。
        清康熙2年(1663),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有許培元、洪濟舟、何世平、周以德、李中成等信士,有感於中原板蕩,為避兵戈戰禍,於是早晚焚香禱告於庄廟神明「中壇元帥」,祈求指點迷津。如此虔求3天後,夜夢「中壇元帥」現身指點曰:「有志離鄉井,奚頭畏苦難;舟浮千疊浪,澎湃有時安」,5人乃參酌密議渡海來臺,約於當年孟冬初旬,各備行李,恭請「中壇元帥」,於廈門附近登舟出海。

       舟行海中,茫茫萬頃,風急浪高,驚濤駭浪,驚險萬狀,5人乃跪求「中壇元帥」庇護導航,始歷險履危;如此掙扎7晝夜後,舟抵安平附近海域,5人喜極而泣,正準備靠岸,但「中壇元帥」指示不可擅動,於是各人暫坐舟中,隨波逐流,第2天舟抵虎尾寮汕尾,進入倒風內海,航行至一汊港登陸。5人上岸後,四顧荒蕪,地曠人稀,乃餐風宿露,是日到達一片荒地,藤葛莖草叢生,竹林點綴其間,地勢優雅奇特,近旁發現有一溝池,水質清冽,清澈見底,可為飲源,5人立即剷藤割蔓,整地修園,建蓋草寮居住。

113.jpg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新營太子宮主祀金吒大太子、木吒二太子、哪吒三太子等太子爺。
(二)草廟時期(1663-1688)

         時值金烏西墜,風敲雨濕,幸喜得安身之所,正憩息間,忽見一孩童入內,蓬頭垢面求宿,許陪元等人憐允之,欲予之食,悉遭婉謝,正擬詢其來歷,轉眼間已不見人影。深夜獲夢,指點該處有盤龍真穴,是其香火鼎盛之地。翌晨醒來,復見草寮壁上現孩童輪廓尊像,赫然是所帶來「中壇元帥」神像,許培元等人方悟係「中壇元帥」顯化現示,於是跪地叩拜,並搭建草寮,以為奉祀「中壇元帥」之處,而為眾人之守護神明。
此後,神威日顯,香火日盛,四方之人,移涉而來,墾荒拓土,結廬定居,人丁日旺,終成村落。

112.jpg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新營太子宮舊廟修建於清光緒9年(1883)。

(三)土廟時期(1688-1728)
        清康熙27年(1688)4月,許培元等人感念「中壇元帥」恩澤廣被,拓耕日盛,五穀豐登,六畜興旺,村落發展迅速,為使眾人朝拜方便,乃立意募工捐集,擇於庄南鯉魚池畔,建造土廟1座奉祀,廟成,顏其額曰「太子宮」,村落並因此而得名。於是遠近人士皆來進香,馨香俎豆,繞境盛開。

114.jpg
(四)磚廟時期(1728-)

        清雍正6年(1728),許志遠率先捐金200銀元,並募集信眾捐金,湊足1000銀元,於原址擴建廟宇;後來「太子宮」幾經整修擴建,規模日大,已成為附近聚落的信仰中心。

        清光緒9年(1883),「太子宮」因年久失修,廟宇已傾頹破損,地方耆老許長尖、李朴、洪陳等人乃發起重建,共募得資金400圓,遷建廟宇於今舊廟廟址;廟字坐辛向乙兼戊辰,具有正殿、兩旁紅瓦馬背廂房之格局。自此,物阜民康,人文蔚起,進香者絡繹載道,風雨無阻,為本廟中興之始。

宮廟落成時,交陪境廟臺南四聯境普濟殿贈「保佑命之」匾,以為祝賀,成為太子宮廟現存最古老的匾額。

臺灣民間有「建新廟,種榕樹」的習俗,太子宮廟遷建今舊廟址之時,也於廟前種植榕樹1棵,該榕樹至今已有百多年的歷史,被縣政府列為珍貴老樹列管。

        至日昭和元年(1926),庄中有志李瑞霖(1900-1977)倡議修建,並增建拜亭。完工之後,廟體金壁輝煌,光彩奪目;拜亭裝飾華麗,美輪美奐。越明年(1928)10月21日至23日,舉行慶成福醮,家家張燈結綵;臺南四聯境普濟殿亦遠道前來慶賀,人山人海,盛況空前。
        民國38年(1949),「太子宮敬神會」成立後, 李瑞霖、郭通河、周樺嶽、王清波、李行五、何打、何北、李棟隆、李件、李金定等執事人員,鑑於廟宇彩繪及簷飾等皆已斑駁脫落,於是進行整修。

        民國53年(1964),主事蔡江宜復倡議全面重修,同年農曆9月9日前竣工,並於太子爺聖誕日舉行慶成祭典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

115.jpg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《臺灣日日新報》1928.10.26報導新營郡太子宮整修並增建涼亭落成建醮盛況。

116.jpg

新營太子宮舊廟正立面圖。

        民國81年(1992),太子宮新廟整體工程完成後,唯恐工程事項,於興工期間觸犯禁忌,因而啟建「壬申科祈安護國七朝清醮」,以酬天地之恩祐,四方之扶持,同時給舊廟整修,增添顏色。

        民國88年(1999)9月21日凌晨,臺灣發生芮氏規模7.3的大地震,舊廟拜亭建體傾斜,同年10月16日,臺南縣政府古蹟評鑑委員會評定為「縣定古蹟」,先進行緊急搶修支撐處理;民國92年(2003),太子宮舊廟進行古蹟維修,民國93年(2004)竣工,廟貌為之煥然一新。

117.jpg

新營太子宮舊廟空間使用示意圖。

118.jpg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保存舊廟另覓地建新廟,是太子宮庄人智慧的抉擇。

        民國105年(2016),啟建丙申科羅天大醮前完成整修,即今日舊廟廟貌。

舊廟主祀金吒、木吒及哪吒等三位太子爺公,副祀福德正神及虎爺公。